外国问题研究

东亚文明研究

  • 日本分割朝鲜半岛的历史尝试

    宋欣屿;苗威;

    受到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与东亚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日本成为较早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国家,并先于美国、苏联,尝试在“三八线”附近分割半岛,主导了跨越三百年的朝鲜半岛分割历史。16世纪末壬辰战争期间,日本同明朝谈判时,明确提出割取朝鲜半岛南部“四道”的诉求,分割界线是位于北纬38度线附近的汉江。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与俄国对朝鲜半岛展开争夺之际,双方主要围绕汉江与大同江,即北纬38度与39度之间进行势力推拉。日本对朝鲜半岛事务的持续干预,不仅直接引发了东亚政治格局的变迁,也间接助推了朝鲜半岛的南北分立。

    2025年02期 No.256 4-1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夷”与日本华夷秩序演变

    洪仁善;姜言胜;

    日本国内华夷秩序的确立与演变,以及东亚华夷秩序的崩塌,在“夷”字的使用与内涵演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虾夷”一词的使用,标志着日本国内华夷观的初步形成。而中国的“明清鼎革”以及西方势力的侵入,使“夷”字内涵不断扩大。进入江户时期,日本对“夷”字的使用变得逐渐慎重,到了明治初期便对“虾夷地”进行了更名。自进入条约体系之后,日本开始脱离东亚华夷秩序,尤其是在《马关条约》中,用“夷文”取代了一直以来的东亚外交通用语“汉文”,这一变化彻底否定了东亚华夷秩序,使其最终崩塌。

    2025年02期 No.256 18-2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从童子军到军国主义侵略工具:日本少年团的成立及其嬗变

    吴妙思;

    20世纪初,日本受英国童子军运动的影响,各地方纷纷成立了松散的少年团体。1922年,少年团日本联盟成立,成为日本第一个全国性少年儿童组织。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少年团逐渐演变为军事化组织,1935年更名为大日本少年团联盟,1941年在希特勒青年团的影响下,多个青少年团体合并为大日本青少年团。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少年团如何从模仿英国童子军的民间组织,逐步演变为日本军国主义政策下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少年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革,揭示其如何反映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并探讨政府如何利用少年团进行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将其纳入战时体制。

    2025年02期 No.256 28-3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欧美文明研究

  • 十一世纪安达卢斯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族群关系

    田小龙;

    在十一世纪的安达卢斯,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共存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基督徒与穆斯林交流的场所,跨宗教的商业、情感以及婚姻等关系也在此逐渐形成。此外,两个社群还保持着军事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存在于半岛南部泰法王国境内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还延伸至北方的基督教王国。然而,尽管双方在共存与融合方面取得进展,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界限。这种融合并非出于主动意愿,而是基于现实所迫的不得已之举。

    2025年02期 No.256 37-51+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 “幽灵统治”:英国普通法令状制度及其法律遗产

    邵政达;

    令状制度作为英国普通法实体程序的核心,兴起于12世纪,至13世纪末定型后开始僵化,逐渐呈现更新缓慢、签发程序繁琐和成本高等特点。尽管普通法法院进行多次改革,但收效有限,令状制度进入“僵而不死”的漫长阶段。直至19世纪,通过1832年《统一程序法》和1852—1860年《普通法诉讼程序法》等立法的逐步剪除,这一制度才最终在1873年《最高法院组织法》颁布后被清除。吊诡的是,普通法令状制度在废除后仍“死而不僵”,维系着对英国法的“幽灵统治”。英国二元律师制度和法律教育体制、“程序优先”的理念和实体法诸多原则,以及“王在法下”“程序正义”等法治思想都是普通法令状制度留给现代英国乃至英-美法系各国的重要遗产。

    2025年02期 No.256 52-6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美国波多马克河水污染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其意义

    黄卉;刘磊;

    进入20世纪,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污染,包括河流水污染。其中华盛顿都会区的波多马克河流经多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也遭受长期污染。为了治理这条州际河流,美国联邦政府、各相关州政府通过联邦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并不断升级波多马克河流域州际委员会等跨州行政机构来执行相关水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此同时,不断更新水污染治理的科学技术。在联邦政府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特区等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几十年终于将波多马克河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在供给当地居民用水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在此过程中,从联邦到州的各级协调立法与联合行政执法是这一治理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2025年02期 No.256 62-7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古典文明研究

  • 塔西佗《阿格利可拉传》中的中心与边缘

    王忠孝;

    本文旨在对《阿格利可拉传》中“中心与边缘”的象征寓意进行考察。塔西佗暗示出,在地理空间上,离罗马城越远,其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程度越小,自由度也就越高。反之,距离罗马越近,文明程度愈高,所受奴役愈重。表面上,生活在人类世界之边缘,仍未受到罗马奴役的喀里多尼亚人对应了暂时逃离了权力中心,在帝国边疆自由施展军事才华的阿格利可拉的形象。然而,喀里多尼亚人终究无法逃脱罗马人对其施加的控制,而无论阿格利可拉走得多远,也免不了被图密善召回,回到暴政的束缚之下。喀里多尼亚人誓死抵抗的姿态和行动,最终让他们沦为和罗马反对派元老一样悲惨的结局。相比之下,阿格利可拉实干、谦逊、顺从的品质,则为时下的人们在绝对自由和彻底奴役之间的取舍,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照。

    2025年02期 No.256 76-9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衬托者”与“附庸人”:历史书写与现实生活中的约瑟福斯

    阿慧;

    在《犹太战争》第4—7卷的叙述中,约瑟福斯将自己定位为叙述中心的“衬托者”,在时隐时现中起到维持罗马皇帝正面形象的作用。由此,约瑟福斯在“寻求自保”与“实事求是”之间,以“附庸人”的身份,协调出一种在罗马帝国维持日常生活、展开历史写作的平衡。他在罗马有意地选择了一个相对远离中心,又不至完全被排除在外的、在一定程度上更靠近边缘的位置,保证自己既能获得罗马皇帝的生活支持,又不至于向罗马人过度靠拢,从而顺利地完成写作,安稳地度过余生。

    2025年02期 No.256 91-10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丝路古今研究

  • 中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顾恺琴;

    中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历经了自阿拉伯帝国早期哈里发概念政治内涵的产生,哈里发制度的系统、成熟发展,到哈里发制思想核心内涵的分化,直至与苏丹制度融合的漫长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阿拉伯伊斯兰学者笔下的哈里发制思想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研究均以伊斯兰教经典为思想基础,以阿拉伯四大哈里发时期的政治实践为理想蓝本,伴随着教法研究与翻译运动的兴盛发展,并最终致力于阿拉伯王朝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从中不仅体现出中世纪阿拉伯政治理论研究的核心内涵,亦在政治思想层面反映着传统阿拉伯国家的发展与建构特征。

    2025年02期 No.256 105-11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部落因素与帝国博弈——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交往中的内政和外交互动

    贺婷;

    1501年萨法维王朝定都大不里士、问鼎伊朗最高权力后,因地缘政治、宗教等核心利益之争与同处伊斯兰世界的另一大国奥斯曼帝国展开了百年争夺。在这场持续百年的争夺与较量中,位于安纳托利亚和外高加索地带的土库曼和库尔德部落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迁徙而来的土库曼部落和长期居住于此的库尔德部落,在部落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异质性。而土库曼部落和库尔德部落聚居的安纳托利亚和外高加索地带对两国都具有战略价值,在长期争夺中部落成为影响两国对内政策和外交走向的重要因素。

    2025年02期 No.256 118-12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国家建构与社会转型——土耳其的百年现代化发展道路

    刘义;陈宁;

    2023年,在迎来百年国庆之际,土耳其在内政外交领域却面临诸多危机。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也日益背离国父凯末尔·阿塔图克的理想。回顾土耳其的百年现代化历程,一方面体现了在民族革命和政治稳定方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中东国家探索独立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话语中,“土耳其模式”有两大标签:伊斯兰与世俗主义、伊斯兰与民主的调和。土耳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及冷战时期与西方国家的结盟。然而,优势和劣势往往同时存在。西方国家没有充分尊重土耳其作为弱势盟友的利益,也不鼓励土耳其对独立发展道路的探求。这导致双方关系交恶,并影响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2025年02期 No.256 129-14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试析“条约”与“朝贡”在缅甸的碰撞——以中英关于缅甸的谈判为中心

    黄云川;

    第三次英缅战争前,中国就以宗主国的名义对英国出兵缅甸一事进行了介入,缅甸向各方求助,但未提中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英国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就如何处理缅甸问题会与中国商议。战争结束后,在如何处理缅甸的问题上英国决定采取兼并的方式,中国以清缅之间的朝贡关系继续介入,希望能够“存续缅祀”,这对英国兼并缅甸形成了困扰。中英双方以缅甸问题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外交上的博弈,于1886年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以“条约”的方式解决因“朝贡”产生的问题,而后“条约”中关于“呈进方物”的内容不了了之,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条约”与“朝贡”两种体系在缅甸的碰撞。

    2025年02期 No.256 146-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